10/13/2010

■基礎工程(09)互信機制

我們新聞人,不管是內勤主編或外勤記者,和讀者之間有1種微妙的關係,我思考許久,決定稱它為「互信機制」。

讀者相信,我們會給他值得閱讀的內容;我們也相信,讀者明白我們為什麼給他這些東西。

在理論的層次,這樣的互信機制,只會導致正面的價值。
因為,就算我們和那些讀者素未謀面,我們仍會因為他們的信賴,對新聞的處理產生完全的信心。
我們必然深信,我們幫讀者過濾了資訊,而且他們也期待我們這麼做。

實務上,我就沒有這麼樂觀了,因為我們每天都在破壞這樣的機制。
我一直講「我們」;沒錯,就是你我新聞人,一直摧毀和讀者的互信。

由於這個基礎工程系列主要是討論新聞寫作,我們就先不談挑選議題時自大與狂妄,純粹反省寫作上的相關謬誤。

讀者相信,我們會把事件裡的特殊元素寫給他們看。因此,以下這些例子,指涉的不只是贅詞贅字:

◆甲搶乙,得手現款5000元。
讀者相信,如果乙還有其它非現款的財物損失,我們應該會告訴他;「現款」2字不只多餘,還減損了互信。
因為,讀者會開始猜想,記者為什麼要強調「現款」,難道還有一些內情故意不寫?

◆甲搶乙,得手5000元,卻被巡邏的警察逮個正著,依法移送。
讀者李自由因此請問記者您:警察不「依法」移送,難道要非法移送?您既然強調依法,是不是想掩飾一些讀者我應該知道的情節?

我以前把這些,定義成新聞寫作的「自動排除例外原則」,它的運用相當廣泛,有點約定俗成的味道,正是我們和讀者間的互信。
我再舉一些例子:

◆今年5月間,台灣的報業生態將有重大的變化。
讀者還沒有買報紙之前就相信,如果不是今年、本月發生的事,我們一定會告訴他是哪1年、哪1月發生的;「今年」2字因此多餘。

◆自強國中3年級學生李自由撿到100萬元送警招領,學校裡的老師們都很欣慰他這麼懂事。
老師當然也有校外的,例如補習班。讀者相信,你告訴他的一定是自強國中老師的想法;「學校裡的」4字因而多餘。

◆剛滿18歲的李自由,昨天深夜騎著1輛偷來的機車狂飆。
有人很快猜出,問題出在「1輛」。
當然,1個人還是有可能以表演特技的方式,同時騎著2輛機車;但讀者相信,我們不會強調某人「只」騎著「1輛」機車,我們居然特別寫了「1輛」,那就費人疑猜了。

我常舉的例子還包括「車上乘客」、「附近鄰居」、「黑道流氓」、「親自到場」、「全力偵辦」,給大家參考。

坊間1本介紹美聯社新聞寫作的書提到,記者寫爆炸後:「現場有12輛救護車待命,準備把傷患送到鄰近的醫院。」

如果你以為這樣的新聞文字夠精練,那就錯了。

那作者說,救護車當然是用來載運傷患的,也當然是儘量把傷患送到附近的醫院,而不會故意送到遠方的醫院,前述的寫法就出現了1堆的贅詞,寫成「12輛救護車待命」就可以了。

我必須再次強調,「互信機制」講的不是贅字贅詞。
如果我們用100字的導言,描述了「甲車撞乙車,某人死翹翹」,還自以為讀者看不懂這是車禍,硬在起首加句「台北縣昨天發生1起車禍」,這就是把讀者當白痴,逐漸摧毀我們和他們之間的互信。

最後,我談談製表。
我們會讓表格有個名稱,例如「花蓮縣第17屆縣議員得票1覽表」。
我問過某個編輯主管:讀者看了那些橫線直線和數字,難道不知道眼前是個表格,得加個「表」字不可?

讀者這麼信任我們,一定要當他們是白痴嗎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