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/13/2010

■基礎工程(06)引述&說法

新聞,很多時候是在報導「某某人說了些什麼話」。

李自由說,他休假回來了,精神飽滿。
李自由說:「我休假回來了,精神飽滿。」

1種寫法,是大家熟知且愛用的「天馬行空」;第2種,是字字有所本的「引述」。

我們先討論「引述」,它常見的謬誤包括:
李自由說:我休假回來了,精神飽滿。
(說明:未加上下引號。)

李自由說,我休假回來了,精神飽滿。
(說明:不是引述,應用第3人稱。)

李自由說:「我休假回來了,精神飽滿」。
(說明:引號內沒有句號斷句,或句號誤移引號外。)

李自由說:「我休假回來了,精神飽滿。」。
(說明:下引號也可斷句,後面不必再接句號。)

引述,通常用來呈現知名人士的關鍵意見,或是小人物特別幽默、哀傷或生氣的話語。
它由冒號開始,上下引號之間是1個完整的句子,或數個句子組合的1段談話。
也就是說,下引號之前,應該是句號、問號或驚歎號,用來結束1句或1段談話。

當然,我們也可以使用倒裝或分隔等技法,例如:
「我休假回來了,精神飽滿。」李自由笑著說。
「我休假回來了,」李自由邊伸懶腰邊說:「精神飽滿得很。」

引述,最重要的是內容的精確。
知名人士的關鍵意見常會產生深遠的影響,1個字都錯不得,我們一但決定「引述」,就要再三確認,包括重聽錄音和比對電視等其它媒體的報導。

11」的採訪時,我們最好在取得當事人的同意下錄音;這也是「引述」的標準前置作業。
訪談過程中,如果聽到某些突兀、特別關鍵的字句,也應該當場再確認:
「請問,你剛剛這麼說,是不是(------)這樣的意思;我有聽錯或誤解嗎?我可以在報導中引述你這句話嗎?」

採用「引述」法,像極阿難尊者轉述佛祖講法必提的「如是我聞」,是一種對真理的恭謹。

至於「天馬行空」報導別人的談話,好記者同樣也不會扭曲當事人談話的本意,甚至會以精確、美麗的文字去潤飾。
問題是,你我絕大多數記者都沒有這麼好的能力,只能從形式上去避免謬誤。

◆原稿
陳其邁也說,黃俊英的政策幾乎只在謝長廷任內規劃的政策上加上形容詞,學者們一致表示,大家都可以感受到高雄這8年來的進步,想想國民黨時代的停滯,實在捨不得,也很擔心市政再交給吳敦義、黃俊英的團隊。

◇比較用法
陳其邁也說,黃俊英的政策幾乎只在謝長廷任內規劃的政策上加上形容詞★。
學者們一致表示,大家都可以感受到高雄這8年來的進步,想想國民黨時代的停滯,實在捨不得,也很擔心市政再交給吳敦義、黃俊英的團隊。

陳其邁的談話,究竟只是一句「黃俊英的政策幾乎只在謝長廷任內規劃的政策上加上形容詞」?還是全文「黃俊英的政策幾乎只在謝長廷任內規劃的政策上加上形容詞,學者們一致表示,大家都可以感受到高雄這八年來的進步,想想國民黨時代的停滯,實在捨不得,也很擔心市政再交給吳敦義、黃俊英的團隊。」?我真的看不太懂。

問題出在「,學者們一致表示」當中這個逗號(,)是不是句號(。)的誤用。

◆同仁原稿
黃國信坦承,當時的車速大約介於時速90100公里之間,他因為感覺到車速太快想要踩煞車減速,沒想到致車子失控而釀成車禍,黃國信自責地說,2名死者都是他的好朋友,沒想到原本高高興興地出遊,最後卻是害了好友的性命。

◇修正用法
黃國信坦承,當時的車速大約介於90100公里,他想要踩煞車,沒想到車子失控而釀成車禍★。
他自責地說,2名死者都是他的好朋友,沒想到原本高高興興地出遊,最後卻是害了好友的性命。

◆同仁原稿
吳金連說,以前丈夫說什麼,她就聽、就做,不和丈夫鬥嘴;如今,兩人年紀大了,顛倒過來,吳金連說什麼,吳坤炎馬上去做,夫妻倆說,1方生氣,1方就充當啞巴,這樣就不會吵架。

◆◆可斟酌的符號
吳金連說,以前丈夫說什麼,她就聽、就做,不和丈夫鬥嘴★;如今,兩人年紀大了,顛倒過來,吳金連說什麼,吳坤炎馬上去做★,夫妻倆說,1方生氣,1方就充當啞巴,這樣就不會吵架。

◇修正用法1
吳金連說,以前丈夫說什麼,她就聽、就做,不和丈夫鬥嘴★。如今,兩人年紀大了,顛倒過來,吳金連說什麼,吳坤炎馬上去做★。夫妻倆說,1方生氣,1方就充當啞巴,這樣就不會吵架。

◇修正用法2
吳金連說:「以前丈夫說什麼,我就聽、就做,不和丈夫鬥嘴;如今,兩人年紀大了,顛倒過來,我說什麼,他馬上去做。」夫妻倆說,1方生氣,1方就充當啞巴,這樣就不會吵架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